您的位置:首页>栏目首页 > 专业 >

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牵头项目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23-06-22 16:29:29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资料图)

近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2022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奖励项目,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牵头完成的“贵州10个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本底与保护价值研究”成果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贵州月亮山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团。

贵州地处长江、珠江上游,是两江重要生态屏障,地理位置特殊,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山水林田湖草,广泛分布的喀斯特地貌成就贵州丰富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其丰富度位居全国前列。贵州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开展了一些保护区的科学考察,在此基础上,一批自然保护区相继成立,很多珍稀物种和重要的生态系统得到保护,但由于多种原因,也存在很多保护区缺乏本底信息、自然保护区体系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甚至个别国家级保护区成立10多年都没有开展过较为系统的本底考察研究,更不用说合理的区划以及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衔接协调。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重视,掌握各类保护区本底资源,推动更加科学、规范地开展保护管理,优化保护区体系,更为迫切。

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第一阶段总结交流。

为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贵州自然保护区普遍存在的本底信息薄弱、保护区体系结构不合理等问题,2009年开始,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主动作为,牵头组织贵州大学、贵州科学院、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单位、包括基础组、植物组、动物组、资源生态组、规划发展组等30多个学科组近1000人次的科研人员,开展了对已建的贵州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拟建省级的望谟苏铁自然保护区、纳雍珙桐自然保护区、思南四野屯自然保护区、印江县洋溪自然保护区等10个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与研究,考察研究范围涉及贵州武陵山、大娄山、乌蒙山、大苗岭等主要山脉以及乌江、赤水河、沅江、都柳江、红水河等主要河流水系,各个海拔梯度亦有分布,覆盖了贵州几乎所有的典型地貌,发现并深度挖掘了一批特殊地貌,如贵州习水保护区红层地貌、桐梓黄莲柏箐保护区喀斯特台原、盘县八大山玄武岩侵蚀地貌与喀斯特地貌组合、盘县娘娘山高山湿地等,这些地貌十分典型,具有很高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价值。系统研究了10个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森林植被类型。10个自然保护区共记录到的植物分类群有479科、1977属、8206种(含变种、变型,下同),其中高等植物包括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共计331 科、1549属、6213种,低等植物包括大型真菌、藻类和地衣共计148科、428属、1993种,高等植物各分类群记录数占贵州全省364科、2172属、10270种的90.93%、71.320%、60.50%;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2种、二级保护植物112种。10个自然保护区共记录动物3205种,其中无脊椎动物2419种、脊椎动物78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3种,其中Ⅰ级保护11种、Ⅱ级保护52种,IUCN名录26种。研究记录到森林植被群丛类型177个,森林植被类型记录增加150个,增长50.8%。新增类型中,有多个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类型,包括红豆杉林、光叶珙桐林、云南穗花杉林等。

系统整理出版保护区考察研究专著8部。

10余年的研究,形成了成果《贵州10 个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本底与保护价值研究》,该成果填补了这些保护区本底信息的空白,发现了一批新种、新记录种,丰富了贵州森林植被类型,在全国率先完成了本省维管束植物资源查证,先后出版了《贵州望谟苏铁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贵州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研究》《贵州月亮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研究》《贵州维管束植物编目》等专著8部、近800万字,发表学术论文45篇、编制发布了省级地方标准--《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技术规程》。一些发现突破原来认知,如红水河上游河谷的沟谷季雨林和山地季雨林属地球上最北的季雨林。相关研究成果为3 个自然保护区升为省级、2个国家湿地公园成功申报以及自然保护地优化、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等提供了第一手基础资料,特别是在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成功申报、国家公园创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图文由贵州省林业局提供)

植物学科组在纳雍珙桐自然保护区科考现场。

关键词:

相关阅读